杜曉勤:文化視閾下的文學觀照-當前聚焦
有唐近三百年,文學創作粲為大觀。唐代文學不僅詩文創作數量甚巨,且名家名作冠絕古今,唐代文學革新與變創亦與文化思潮丕變、政治風向遷移等旁通秘響、桴鼓相應,并相互涵攝,故唐代文學作品不僅是研究古代文學演進的核心要素,同時也為史學、宗教學、思想史甚至經濟史等研究領域所寶重。自宋以降,歷代學者各據其說,對唐代文學予以多維研究,成果雖異,體式亦殊,然多富創見,學案連綴,學譜清晰,體現出唐代文學旺盛的生命力和后世對其持續不斷的接受熱情。及至二十世紀,伴隨古典學術的現代轉型和新學術典范的生成與確立,唐代文學研究遂與現代學術接軌,逐漸脫離舊時以箋注、疏證為主要范式的門徑,始進入對文學內在相關質素和規律的探索,并尋求與文學外部思想、宗教、社會思潮等文化相關性的研究,且先后產生了一批頗具現代意義的研究之作,引領一時一地之風潮。尤其是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以傅璇琮為代表的一代學者,充分借用文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發以往研究未發之覆,以唐代經典作家、作品為對象,相繼推出一系列頗具分量和啟示意義的著述,昭示學術風氣之潛轉暗換,廣開研究法門,唐代文學研究多途奔競之勢由此成為重要的時代文化標幟。職是,在唐代文學研究視角轉換、方法更新的語境下,一批頗富理論創見,且文獻扎實、立論新銳的著作如雨后春筍般迭現,其中杜曉勤教授所著之《唐代文學的文化視野》(中華書局2022年4月出版)即為其中的優秀典范。
《唐代文學的文化視野》共分上、下兩冊。該書是杜曉勤教授多年來從政治、思想、文獻等文化多維視域對唐代文學之“通變”“轉型”“重構”等一系列問題進行研究的重要成果。全書除“緒論”外,總分十一章,對唐代文學研究之闡釋框架、經典生成、海外典籍、文化轉型等問題多作深入推進。整體而言,全書結構精嚴、文獻詳實、結論可靠。就研究內容言,全書則可概分為三類:一是唐代文學與社會文化之互涵同構的關系研究,以“融合”與“轉型”為關鍵詞,著重討論南北朝文化文學與初盛唐文化文學的關系,以及以茶事為觀測點,論析唐宋文化轉型,宏大卻不失精致。二是唐代文學作家專題研究,在文化學的廣譜視角下,主要對唐代詩壇久享盛譽的作家如杜甫、白居易、元稹、柳宗元進行精深研究,所論契合學術前沿,觀點亦能自成一說。三是文獻傳播、交流與文學創作的影響,主要以駱賓王西行與隋唐典籍東傳為切入點,論述東西文化交流對于文學創作與繁榮所具有的意義??傮w而言,全書各章自成系統,但章節間又彼此關聯,潛伏邏輯暗線,呼應“唐代文學的文化視野”之總題。
曉勤教授大作甫一出版,因緣巧合筆者幸得先睹。憶及2008年前后,我在撰寫博士論文《唐代京兆韋氏家族與文學研究》期間,因論文中與魏晉以降士族社會變遷與隋唐家族文化轉型等話題關涉頗深,就曾細細拜讀過曉勤教授《初盛唐詩歌的文化闡釋》(東方出版社1997年出版)一書,該書收入吳先寧先生主編的“日晷文庫叢書”,傅璇琮先生曾為該套叢書作序,評價甚高,閱讀后益感新穎,獲益匪淺?!冻跏⑻圃姼璧奈幕U釋》以“初盛唐”為時間斷限,共分“通論”與“正論”兩部分,對初盛唐詩歌的重要作家與文運遷變多有精辟論斷,融理論思辨與文獻考訂于一體,論點深入,對筆者博士論文撰寫頗具參考,并多有征引。今次新出之《唐代文學的文化視野》則對前書予以新增若干章節內容,并將其研究內容一路貫通至中晚唐,乃至宋代。內在格局與視野更見宏富與通徹,顯示出作者對此一論題持久的關注與思考。曉勤教授近年來專力于唐詩體格尤其是唐代律詩的體式研究,并多從六朝聲律源頭入手立論,條分縷析,考鏡源流,辨章學術,屢有創獲,代表成果有《六朝聲律與唐詩體格》(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二書雖所論、所見不同,但學術思路與理念則庶幾相近,或仍可將其涵括于唐代文學與文化這一命題之下。若吾見不繆,則益見曉勤教授對于唐代文學與文化相關問題思考幾近三十余載,其學術觀點之推演和治學理路之軌跡清晰可見,學術成就與貢獻則無待筆者贅辭。
(資料圖)
借先睹之機,茲就《唐代文學的文化視野》一書,略陳讀后之若干體會,以與學界博雅君子分享新著閱讀之收獲。
首先,全書研究視角獨特。古代文學研究的縱深發展,重視發掘文學演進的內部規律和對經典文本的研究誠然重要,但文學作為重要的社會活動,其發展所受到的外部文化因素亦理應受到重視。建國以來,古代文學研究長期以來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較偏重于對古代文學作家與作品“內在性”質素予以研究,而對其所處時代之政治、社會文化,則多片面理解或予以標簽化的粘貼,從而忽視了不同作家對于社會文化的差異化接受與社會文化思潮對于文學創作潤物無聲的個性化影響。此種境況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始得逐漸改觀,將曉勤教授此書置放于這一時代的學術語境中予以考量,或更能見出其學術價值與意義。
尤值究意的是,作者在言及“文化”時,并未掉入泛文化論的窠臼,而是緊扣初盛唐詩歌最顯著的藝術特點——“剛健”與“風骨”。為厘清此一文學特質的形成,遂轉向對創作主體之群體性社會命運的探索,進而結合南北朝門閥社會向隋唐庶族社會轉變的歷史趨勢,提煉出中、近古社會文化轉型過程中最重要的兩條線索——“士庶力量消長”與“地域文化整合”,從而對史學界所熱議的“唐型文化”研究予以呼應,最終為盛唐詩歌所蘊含之雄渾壯大的文化精神之形成過程與文化動因予以深入闡釋。在此背景下,對南北朝文化向隋唐文化轉變的內在推動力量予以準確把握。筆者以為,若將“士庶力量消長”視作文化因素在不同社會階層間的對流,“地域文化整合”則無疑屬于社會文化因素在不同地域間的橫向交流,二者如同坐標軸的橫軸與豎軸,不僅構成了中古社會文化變遷的全息圖譜,也為隋唐文學之生成與展衍提供了重要的闡釋框架。在此圖譜與框架之下,對于學界理解初盛唐文人命運之跌宕起伏、文學創作內在質素之迭代更新、文學集團之聚散分合、文學事件之繽紛繁復,無疑提供了一種思路清晰且視角別致的觀測角度,使學界對南北朝文學向初盛唐文學轉變的研究實現了從“硬著陸”到“軟融合”。在此理論體系下所提出的觀點,對推深唐代文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其次,該書研究思想圓融通達?;仡櫠兰o以來的唐代文學研究和文學史寫作,在南北朝文學和隋唐文學間的承繼關系上,習見的觀點多認為北朝文學質木無文、理勝其辭,而南朝文學則多文過其辭,亦無可取。故學人多以魏徵《隋書·文學傳序》與陳子昂《修竹篇序》作為唐代文學最重要的邏輯起點展開研究,并將建安文學視作唐代文學的精神母體。然揆以史實,則不難發現,有唐一代,舉凡重要作家如沈宋、文章四友、吳中諸子及李杜王孟等,莫不從南北朝文學攝取養料。江河不捐細流,方成湖海巨濤。此理于初盛唐文學發展亦無例外。曉勤教授洞察敏銳,認為“無論從詩歌的情感質素還是從藝術形式上看,初盛唐詩歌都不全是對南北朝詩歌的一種反撥,而是在遞嬗漸進中對南北朝藝術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此論一反學界慣有之唐人對南北朝文學多做否定之論,而強調隋唐文學與南北朝文學之間事實上存在的承繼關系,無疑頗具新意,并對初盛唐文學的發展與演進另辟新徑。初唐時期的武德朝廷、貞觀朝廷和高宗朝廷充斥著大量由北朝、隋入唐和由南入北的文人,他們身負南北朝文學影響和家族文化的濡染,說他們一腳踏入唐代,就完全摒棄數百年南北朝文學的影響和家族文學積淀,而轉投五百年前漢魏文風的懷抱,于情于理,殊難服人。近年哈佛大學田曉菲教授先后在中華書局出版《烽火與流行: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等著述,亦多此類研究,可與曉勤教授在該書中相關學術觀點交相印證。
事實上,如同芳林之新葉與舊葉有序交替一樣,文化與文學之“前波”與“后波”也難以斷然截分,文學與文化的發展是文明接力的最好例證,學術研究的視域同樣需要圓融通達。偏執一端,如執矛入城,恐難預流。
再次,全書義理與考據并重,結論可靠,所論有據,不務游談。細讀文本,對相關史料作細密梳理與發明解讀是文學研究的邏輯起點,任何研究,如無文獻支撐,則如沙上筑樓,亦易荒腔走板。因此,歷來有影響、有成就的學者如陳寅恪、岑仲勉、傅璇琮、陳尚君等,既是卓越的文獻學家,方才是出色的文史學家?!短拼膶W的文學視野》在注重理論體系建構時,也在具體問題的研究方面表現出扎實的文獻功底。如該書第九章《“草原絲綢之路”與駱賓王西域之行》,先通過文獻載錄,將中古時期草原絲綢之路的存續、發展與建構等問題逐一梳理,隨后結合學界有關駱賓王在高宗朝中后期的仕宦經歷和從軍西域的具體史實,予以具體辨析,最后認為駱賓王從軍西域前僅在朝擔任過奉禮郎,其約于咸亨元年四月離京,隨阿史那忠遠征西域,安撫、勞問被吐蕃威脅、挾制的西域諸蕃部落,此可以與駱賓王詩中的相關記載相互印證。將具體的詩人與詩作,置放于宏大的絲路文化語境中,進而見出大時代背景下具體人物的命運遭際。史料、史實與史識彼此貫通,融為一體。據此推動唐代文學中的經典作家研究,顯示出作者宏闊的學術視野、敏銳的文獻意識與扎實的文獻功底。
此外,該書還對杜甫政治悲劇與文化史思想史意義、杜甫在盛中唐時期的接受現狀與局限、元白二人在各自作品中所蘊含之“文化追憶情結”、柳宗元《封建論》與美政理想觀念等問題進行較為細密的研究與討論,皆從具體史料出發,并旁及歷史、宗教與思想文本,論皆有據,觀點深入,對學術進步各具推進之功。
學術研究無有止境,惟勤勉力行,方能精進,治唐代文學尤其如此。在近千年的學術發展中,唐代文學研究無疑是深耕細作的典范,先后被無數代優秀學者反復開掘過,并取得了許多優秀的學術成果,因此在此研究領域,任何一種推進都要付出數倍努力,始能有所創獲。曉勤教授在北大獲名師親炙,并在此領域長期躬耕深作,撒種施肥,故能所獲頗豐、所見精深?!短拼膶W的文化視野》一書就是最好的證明。當然,曉勤教授成就遠不止于斯,與此書同時再版的還有《20世紀隋唐五代文學研究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出版)上下兩冊。近年他在忙于系政之余,逐漸將研究重點挪移至唐代詩格學的梳辨與研究,亦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曉勤教授年富力強,別具學術活力,是中青年學人的榜樣,期待他能繼續保持多出精品的學術勢頭,為學界貢獻更多精彩的研究成果,為推動學術進步和弘揚傳統學術精神而繼續奮斗。
(作者為陜西師范大學中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