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看》:這個孩子,他看見了什么?-快播
說起二戰電影,我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1962年出品的《最長的一天》,1993年出品的《辛德勒名單》、《斯大林格勒戰役》,或者是2002年出品的《鋼琴家》等經典之作,但要說最具震撼性的作品,這部1985年的蘇聯電影《自己去看》帶給我的震撼,是要超過以上作品的。
(資料圖)
這部以孩子的視角直面戰爭的電影,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沒有抗擊侵略者的英雄主義,沒有苦難中的人性的光輝,也沒有大時代中的傳奇人生,有的只是超越噩夢與想象的戰爭煉獄,而這個煉獄又是如此無限接近于真實的災難與歷史。
影片的最后,打出了如下的字幕:“白俄羅斯有628座村莊和它們的居民被徹底摧毀?!?/strong>
影片中的重頭戲,是展現了一座村莊如何被徹底摧毀的。
1/628的災難,在整個二戰的浩劫中,可能只是滄海一粟,卻足以讓我們看到這場戰爭最面目猙獰最泯滅人性的一面。
和“集中營中的大屠殺”、“南京大屠殺”等慘絕人寰、無比冷酷的大屠殺不同,這場發生在白俄羅斯村莊中的屠殺,是一場“狂歡式的屠殺”。執行屠殺的“德軍”和“偽軍”,從“節日般”的“集合”開始,到把孩子們關進木屋,再到放火焚燒,以及最后的開槍掃射,“屠夫們”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了大型盛會式的狂歡姿態。
我們沒有看見木屋中的孩子們是如何掙扎的,我們看到的只是“屠夫們”的令人發指的“歡樂”——這一刻,他們不再是人類,徹底變成了魔鬼。影片保護了我們的“眼睛”,卻“無情”地傷害了我們的“心靈”——不能直視的噩夢才是永遠的噩夢。
戰爭只是滿目蒼夷、生靈涂炭?
這部影片所呈現的東西,超越了視覺和聽覺,帶給了我們心靈深處的顫抖。
樹林中的穿行、沼澤中的掙扎、短暫性的失明、麻木了的恐懼、歇斯底里般的失語、絕望般的仇視、茫然的生還,等等,都拍出了更深層次的戰爭創傷。
影片中還出現了不少演員直視鏡頭的特寫,演員彷佛向觀眾發出了“邀請”:走,過來瞧瞧!而每一個看完了電影的觀眾,都是勇敢地“自己去看”的反思者。
影片超越了揭露,超越了控訴。施暴者在令人不寒而栗之外,更可怕的是,他們是被戰爭塑造出來的瘋子——屠殺點燃了他們的“激情”與“快感”。
我們本來以為只有在戰爭狂人身上才能體現出來的特質,其實可以傳導到每一個有著“平庸之惡”的軍人身上。
“……我從來沒有殺過人,連蒼蠅都沒有殺過。這里每個人都能夠證明這一點。我只是個疲憊的老人,我很想退休。我只想在家抱抱孫子,我的好幾個孫子和你們一樣大。但這是戰爭,這不是誰的錯?!?/p>
這是下令屠殺的指揮官,一個“溫和”的老人。這樣的作惡者,其實比那些張揚囂張的作惡者更可怕,因為他的“惡”是如此“普通”,存在于每一個“普通人”的心中。
這位指揮官說完后,便遭到了他的下級軍官的“鄙視”:
“白癡,懦夫!典型的小德國人!混蛋,狗屎!…… 轉向紅軍和村民。是的,是我說的,‘留下孩子再出來’。我那樣說,是因為孩子是危險的,要斬草除根。你們沒有生存的資格,不是所有民族都有存在的權利。你們是傳播共產主義瘟疫的劣等民族,你們沒有資格存活。我們的使命必將完成,即使今天失敗,總有一天會成功的?!?/strong>
這位“忠實”的納粹信徒的“信仰”也許正是那場“狂歡屠殺”的致幻劑。
法西斯是什么?當然不只是捍衛“信仰”的狂徒,也是嘴上不說且裝無辜的“狠人”。
“自己去看”,看的不只是看得見和看不見的煉獄,更要看看制造煉獄的儈子手的嘴臉。
在紅軍和村民們“復仇”之后,目睹一切的少年弗廖拉似乎在一瞬間變得蒼老了。他扣響了扳機,一次又一次地“射殺”“希特勒”,“歷史”因此而“倒流”。
這個結尾的寓意似乎過于明顯了,但也符合一個從煉獄中僥幸生還的的孩子宣泄仇恨的方式。
這個孩子,他看見了什么?
請“自己去看”。
校對?|?張鴻潤
轉載請注明來源?| 鑒片工場
我們只鑒賞有溫度的電影
一部好電影,一定是刨去娛樂后,還能具備教育意義和社會責任?!狜張鴻潤Sche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