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進行時丨科學認識肝癌 專家呼吁提升早診早治率-世界微動態
??據了解,肝癌是臨床上常見高發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因起病隱匿、進展迅速、可手術比例較低、術后復發率較高等特點5年生存率普遍偏低。
【資料圖】
??目前,中晚期肝癌的治療方案主要有哪些?中國原研創新藥物對肝癌治療有什么幫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莢衛東教授做客新華網《健康科普進行時》進行解答。
??常見療法各有優缺點 晚期肝癌治療亟需新手段
??新華網:請簡要介紹全球及中國肝癌的發病情況,以及為什么晚期肝癌治療急需有效的新手段?
??莢衛東:世衛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2020年發表的數據顯示,當年全球新發肝癌病例數約90.6萬人,位于惡性腫瘤的第6位,死亡為83萬人,在惡性腫瘤中居于第3位。
??在中國,2020年肝癌 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在惡性腫瘤中是第2位的致死原因;當年肝癌新發病例41萬人,約占全球的45.3%。另據估計,中國2022年新發肝癌或達43.1萬人,將占到全球的47.6%,嚴重地威脅人民健康和生命。因此,肝癌的治療尤其是晚期肝癌治療亟需新手段。
??新華網:目前,我國中晚期肝細胞癌的治療方案主要有哪些?這些方案有什么特點?
??莢衛東:在我國,70%的肝癌患者一旦確診就屬于中晚期肝癌。對于中晚期肝癌而言,目前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以TACE為代表的介入治療。我國經介入治療后腫瘤能夠完全消失或部分縮小的患者只有20%左右;二是以肝切除為代表的外科手術治療。我國15%—30%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可以接受外科手術治療;三是系統抗腫瘤治療。隨著靶向藥物、免疫藥物的發展,晚期肝癌患者的系統抗腫瘤治療的手段越來越多,不過化療的有效率較低,且副作用較大;四是放射治療。放射治療對于晚期肝癌患者,尤其是合并有門靜脈癌栓的患者可以達到治療效果,但對于一些巨塊性、腫瘤彌散性的肝癌,效果有待優化。
??總體而言,目前中晚期肝癌的治療方法各有其優缺點,所以臨床上需要通過聯合的方式(即多學科治療),使得患者獲得長期生存。
??系統抗腫瘤治療 需兼顧患者生活質量
??新華網:近期落幕的2022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年會上,一項由南京金陵醫院腫瘤中心秦叔逵教授牽頭開展的一線治療晚期肝癌的SHR-1310-lll-310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公布了重要結果。作為研究者之一,請您介紹上述“310研究”是基于什么背景開展的?
??莢衛東:2020年2月,秦叔逵教授牽頭的卡瑞利珠單抗治療既往系統性治療失敗的中國晚期肝細胞癌二期臨床研究結果發表,隨后其獲得肝癌二線治療的適應癥;另外秦教授還牽頭開展了阿帕替尼的三期臨床研究,2020年底也獲得了晚期肝癌二線治療的適應癥。
??在此前研究的基礎上,徐建明教授牽頭的卡瑞利珠單抗聯合阿帕替尼(即“雙艾組合”)治療晚期肝細胞肝癌(HCC)的RESCUE研究更新總生存期(OS)結果數據,一線治療隊列中位OS 為20.1個月,2年OS率為43.3%,二線治療隊列中位OS 為21.8個月,2年OS率為44.6%。
??同時,基礎研究數據表明,卡瑞利珠單抗聯合阿帕替尼中前者是PD-1單抗,后者是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兩者間有相互協同增效的作用。前期基礎研究,以及一期、二期臨床研究的結果,是卡瑞利珠單抗聯合阿帕替尼應用于一線治療不可切除或轉移性肝細胞癌臨床研究的前期研發基礎。
??310研究的設計針對既往不可切除或已發生轉移的肝細胞癌,主要是既往沒有接受過系統抗腫瘤治療,全身狀況較好、肝功能評級較好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研究的設計還根據地區、亞洲及非亞洲人群,以及患者角質蛋白的水平等因素進行分層分析。
??新華網:此次310研究的最新進展如何?有何影響?
??莢衛東:310研究是免疫聯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的臨床研究,雙艾組合的OS達22.1個月,是我了解到迄今為止最長的一線治療生存獲益;從 OS來看死亡風險下降了38%。另外,它的PFS是5.6個月,疾病進展和死亡風險降低了48%。
??個人認為,310研究的客觀緩解率達25.4%,這意味著有接近1/4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可能通過雙艾組合治療,將不可切除的患者進行新輔助或轉化治療,轉化為可以切除的患者;且緩解時間僅1.9個月,即使用雙艾組合中晚期肝癌患者大概1.9個月可能會發現產生了臨床治療效果;同時中位的持續緩解時間接近14.8個月。
??通過對310臨床數據的研究發現,跟治療相關的常見不良反應有高血壓、過敏轉氨酶的升高等,少數患者出現了蛋白尿,但沒有出現新的不良反應。
??新華網:延長晚期肝癌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是考核治療方案的重要指標,當然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請您介紹上述研究治療方案在患者生活質量方面的表現怎么樣?
??莢衛東:對于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系統抗腫瘤治療,臨床上不僅要關注藥物的治療效果,更應該關注藥物的不良反應以及患者的生活質量。
??患者生活質量包括藥物治療的不良反應,也包括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影響生活各方面的因素,比如惡心、嘔吐、疼痛、睡眠障礙,也包括腹瀉、厭食、乏力等困擾著患者的反應,在治療過程中,如果生活質量下降患者的依從性就可能受影響。
??從目前的臨床數據來看,雙艾組合治療的患者OS延長并不是靠犧牲生活質量帶來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認為免疫治療聯合TKI藥物會成為晚期肝癌治療新標準的一個重要原因。
??提升5年生存率 未來需早診早治
??新華網:310研究重點使用了中國原研創新藥物,那么試驗結果對我國自主研發癌癥靶向藥有何意義?
??莢衛東:我國的藥物研發,尤其是在抗腫瘤藥物研發方面,已經走過了60多年的發展歷程。如果大概做個劃分,2010年以前,我國在肝癌以及其它抗腫瘤藥物領域,在做跟跑;2010年到2020年,是藥物研發的1.0時代,主要是從仿制藥到自主創新的過渡,更重要的目標是滿足中國肝癌患者對創新藥物的可及性;1.0時代也叫漸進性創新,是2020年后走向2.0時代(開創性創新)的必由之路。
??新華網:我國肝病事業歷經多年發展已取得長足進步。接下來,您期望肝癌診療能達到一個怎樣的目標,以及您對消化系統惡性腫瘤行業的研究還有哪些期盼?
??莢衛東:目前,我國肝癌的5年生存率為14.1%,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到2030年我國肝癌的5年生存率的要達到15%,這對于中國藥企和肝癌領域的臨床醫生都是一個挑戰。我認為,未來要通過新藥的研發、多學科的聯合,才可能實現綱要目標。
??不僅如此,肝癌還需要早診早治,這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就目前來說,我國早期肝癌發生率不到30%,也就是說更多的肝癌患者需要在確診前得到預警,要通過篩查發現更多的肝癌患者,只有早期診斷才能早期治療,只有早期診斷才能使患者獲得長期生存,所以從肝癌的角度講,需要聯合多學科進行早診、早治。
??此外,藥物的可及性同樣不容忽視。肝癌系統抗腫瘤治療的藥物選擇雖然有很多,但在臨床過程中如何選擇也面臨著較大挑戰,因為不僅要考慮藥物的有效性、安全性,還要考慮藥物的可及性。(文/吳起龍)